“台湾当局污名化、妖魔化‘一国两制’的行径,让我想起100多年前的旧社会。那时候,拍照是摄魂术、修铁路是破坏风水、男女同学在一起是伤风化。”香港中联办台湾事务部部长杨流昌提高了声音:“看今日世界又是如何呢?我觉得答案一目了然。但凡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定将所向披靡,沛然莫之能御。”
“一国两制”成绩无法抹煞
9日上海,面对众多沪港两地学者与境内外媒体记者,杨流昌毫不客气地批评台湾一些政客所谓的“政治正确”。他们视“一国两制”为洪水猛兽,不假思索地反对,仿佛不这么做就一定有问题。“可问题是,这些人往往对‘一国两制’知之甚少,或道听途说或充耳不闻,只要反对就对了。个别势力甚至企图蒙蔽台湾民众,极力混淆视听。”
在岛内某些政治人物的眼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有着种种的不是。因此打出了“接受‘一国两制’,明日台湾就是今日香港”口号,以此反对祖国统一、反对“两制”台湾方案。
作为在香港工作的官员,杨流昌用一系列事实予以驳斥。比如,回归祖国22年来,香港GDP平均增长位居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前列,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日益巩固,连续25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同时还是全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而在政治方面,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市民享有比回归前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一国两制’成绩无法抹煞。无论如何抹黑诋毁,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就屹立在那。”
面对在场的多家台湾媒体,杨流昌特意提到了香港的国际空间,这是岛内民众关切的、也是民进党当局永远的痛,“香港以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或其他适当身份参与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计近80个,香港对外交往空间还在不断扩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台湾当局在国际社会多处碰壁受限,国际曝光度大幅下降。
杨流昌表示,与同期的台湾相比,香港在经济发展、法制维护、社会管理、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表现都明显优于台湾。“我们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自信,绝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自吹自擂,它源自实践取得的实实在在成就。”
继续发挥香港作用
杨流昌此次来上海的主要任务,是作为顾问身份带领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成员,来上海参加“习近平国家统一论述与‘两制’台湾方案”研讨会。在赴香港中联办工作前,杨流昌长期在国台办工作,担任过港澳局副局长、综合局局长,还担任过海协会驻澳门办事处主任等职。
作为研讨会的上海主办方,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称这既是对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总结,更是宣告对台工作新时代的到来。
“许多香港朋友告诉我,总书记的讲话点燃了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的荣耀感和主人翁意识。”杨流昌告诉大家,因为香港是“一国两制”的第一站,是“一国两制”的先行者。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的行稳致远,本身就是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巨大贡献。
而让他更感到欣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冲击了岛内的定势思维,进一步主导了实现两岸统一模式的话语权。在此影响下,伴随岛内重量级人物陆续访港和媒体的持续报道,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开始摆脱陈旧的宣传,打开眼睛和心灵看香港,重新审视和思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很好的开端。
回顾两岸关系走过的风风雨雨,香港以其特殊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称之为超级联系人亦不为过,比如,台湾老兵通过香港回大陆探亲、“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变成了实践。不少台湾政治人物都与香港有渊源,马英九出生在香港,台中市长卢秀燕、高雄市长韩国瑜去年底当选后都先后到访香港。
有香港学者在研讨会上表示,在新时期,香港依然可以为“两制”台湾方案做出贡献。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上海参访团团长、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就说,香港学者完全有能力在对台研究中展现“香港风格”,在“两制”台湾方案探索中发出“香港声音”,在“一国两制”宣传中讲好“香港故事”。郭伟峰曾经供职于中新社,是首位赴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见证过两岸交流的诸多历史时刻。
杨流昌对此也深有同感。在他看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崇尚多元、往来便利,可以成为两岸各界代表性人士,就“两制”台湾方案开展民主协商的绝佳平台,“在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历史进程中,香港不应缺席也不会缺席。”他对此充满信心。